個人知識系統的規劃

個人知識系統的規劃


以筆記彌補了「零碎的思考 -> 一篇文章」中間的一個空缺

我們每天不斷的接收到新技術、Google 了無數的問題、翻了一遍又一遍的文件、踩了許多不可思議的雷,資訊不斷的以零碎片段被獲得,但都因為還不足以成為一個主題式的部落格長文而被快速處理完後就忘記了。與其到寫文章時才把腦海裡的想法擠成一段一段的文字,不如無時無刻都用卡片盒筆記 Zettelkasten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和看到的資訊。具體上來說:

  • 心理壓力比較小,雖然都是寫作,但「筆記」畢竟就是不完美的,也不需要保證什麼正確性

    • 心理上會覺得:這是寫給我自己看的筆記
    • 很多人覺得自己還不是專家,還沒有文筆或足夠的專業對這個主題發表意見
  • 點子(Fleeting notes) 本來就是稍縱即逝的,沒有具體化成文字很容易就忘記

    • 洗澡或作夢的時候想到的事
    • 和老師同學的口頭討事
  • 知識點(Permanent notes)

    • 寫一篇長文就是在腦海組織一堆資訊(超難),那為何不直接時常把每個知識點記錄下來,要寫長文的時候只需要改寫一下就好
    • 不同主題的想法混合在一起可能蹦出新點子,常常看一看就有新想法了!
  • 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以自己出發的百科全書(第二大腦)
    • 大腦學習的過程是非結構的,主題式的長文雖然必要,但並非最有效率的方式,因為在回顧的過程中可能已經忘記了一些細節部份
    • 經過時間累積,卡片會越來越多,每張卡片的內容也會因為每次的補充而更扎實
    • 例如論文寫作的文獻回顧章節,如果只是憑記憶去回想,不可能記出所有的相關論文的細節,所以零碎的記錄每個知識點是很重要的。
  • 卡片盒筆記 Zettelkasten

  •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 📎技术写作二三事:原创情结

  • 什么是数字花园(Digital Garden)?

  • 📎卡片盒筆記法整理 by Anna Lu

  • 知识管理工具 - 酷口家读书会 - Obsidian Publish

# 寫作工具: Obsidian.md

## 資料夾與命名法

  • inbox:
    • fleeting notes
    • 瑣碎的設定
  • notes:
    • permenant notes
  • sources: literature notes
    • 針對內容的摘要與心得,方便日後快速回想
    • 📖 books
    • 📎article, videos
      • 網路上的文章
      • 如果只是提及那就直接用超連結的方式
    • paper
  • projects
    • 用於日常的生活與專案
    • 研究的發想

## 內容

  • Tags:
    • 能代表這篇筆記的 tags
  • Categories:
    • 當筆記形成特定主題的時候,可以把他們放進 box 中
  • card id:
    • 每篇筆記都有獨一無二的 card-id,以時間生成

# 網站工具:Hugo

以 Hugo 將 markdown 產生靜態頁面,然後用我的主機 host 這個靜態頁面。詳細的記錄可以參考:Host this site on server with docker ~ Obsidian+Quartz

佈景的部分,我是用 Quartz 的核心程式碼搭配 Hugo-book 這個主題去修改的,只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修改可能會有一些 bug。兩欄式的主題可以透過 menu 快速找到相關的文章。

#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

Backlinks